起床刷微博躺下發微信 大學生深陷社交網絡依賴怪圈 河南日報網

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樊雪婧 實習生 王悅

核心提示|近日,一則“重慶一位奶奶因傢裡沒有WiFi和智能手機而被9歲孫子拒絕”的消息火爆瞭朋友圈,在一片“心疼奶奶”的留言中,一條評論更是戳中瞭無數人的淚點:寧願手機電腦什麼都沒有,隻求能夠再像以前一樣跟外婆過一天,吃她做的飯炒的菜,聽她說的故事。

隨著網絡生活的日益發達,低頭族越來越多,不少大學生更是深陷社交網絡依賴的怪圈而不可自拔。近日,大河報記者對此進行瞭走訪。

新聞回放

奶奶接孫子過台中申請商標費用暑假因無WiFi被拒

近日,一則新聞引發網友熱議,不少網友接力表態:“想回到過去。”

新聞中,重慶一位67歲的何奶奶特意坐瞭兩個多小時的車,去兒子傢接孫子團團回老傢,因為,以往暑假,何奶奶的孫子都會來她這裡度過。可今年,9歲的團團卻怎麼也不肯去奶奶傢,原因是奶奶傢沒有WiFi和智能手機,實在是“太無聊瞭”。

何奶奶很鬱悶:我會做團團最喜歡的紅燒蹄髈、回鍋肉、雜醬面;可以像以前一樣陪他一起看古裝電視劇;講他最愛聽的神話故事,唱小曲哄他睡覺……“手註冊商標申請台中機和網有什麼好呀?我就是想不通呀!”

新聞一出,引發無數網友追憶回復。

網友“你的同學叫周柏全”說:要是我奶奶還能在世,沒有收音機我也願意去。

網友“重慶小米小店”說:孩子,等你長大瞭,你會懷念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陪伴你的時光,而不是WiFi手機。

網友“北京胡同上海弄巷”說:最懷念的,還是童年在農村沒有網絡沒有手機的日子,屋外的樹上蟬鳴不斷,小孩子互相追逐嬉戲,現在再沒有這日子瞭。

現象

大學生也中瞭網絡社交依賴癥

和9歲的團團一樣,鄭州大學大三學生嚴文禮也過著依賴網絡社交的生活。

這個暑假,嚴文禮的課業任務繁重,除瞭要撰寫課程論文,還要開始著手準備畢業論文,所以,隻要沒事他都選擇到鄭州圖書館去學習,然而大半的時間都被手機“偷”走瞭。

昨日一早,嚴文禮來到圖書館,選擇瞭一個安靜的角落,準備開始學習,暑假快要結束,他的畢業論文準備工作還沒開始,時間緊迫,他調整好坐姿,打開電腦,找出已經下載好的論文。

剛讀瞭不到一頁,他的手機震動瞭一下,主屏幕上彈出一個對話框,提醒他微信上有人找他。

嚴文禮試圖繼續閱讀,然而幾秒鐘後,他還是沒忍住內心的煎熬,果斷拿起手機查看剛剛的消息。在回復完那條消息後,嚴文禮順勢打開瞭朋友圈,半小時後,視線才回到論文上。不久後手機再次震動,他重復瞭之前的動作。一上午過去瞭,他隻看完瞭兩篇論文。

“幾乎每天都是這樣,剛想認真看點資料,手機一響就忍不住瞭。”嚴文禮說,學習的時候感覺時間很慢,可拿上手機不知不覺就玩瞭幾個小時。

走訪

低頭族攻陷校園,起床刷微博躺下發微信

近日,大河報記者對鄭州多所高校進行瞭走訪。在多所高校校園裡,不少低頭緊盯手機屏幕的學生匆匆走過,在食堂裡,大學生們更是一邊吃飯一邊刷著手機。

河南某高校大四學生張冰,整個暑假都在學校圖書館復習考研,為瞭防止手機“搗亂”,沒有重要原因,她是不會帶手機去圖書館的。

“帶瞭手機就忍不住想要分心,尤其是考研本身就很枯燥,難免忍不住。”張冰坦言,自己意志力有點薄弱,看到別人玩手機,自己也想拿出來玩,無奈之下,才做出不帶手機的決定。

而張冰的同學彭雪敏則告訴記者,大學三年,宿舍裡常常隻能聽見四個女孩敲打電腦鍵盤的聲音。晚上回到宿舍,第一件事就是各自打開電腦,玩遊戲的看電影的,反正各自盯著電腦屏幕發出笑聲。

“每天都睡在一屋的室友間,經常對話是說,我在微博上@你瞭,嗯嗯,看到瞭,我回復你瞭。”彭雪敏說,大傢幾乎都成瞭“起床刷微博、躺下發微信”,連吃飯聚餐都要先發朋友圈。

對於社交網絡依賴癥,大學生們也直言不諱,他們表示:“沒瞭手機,好像生活都被孤立瞭。”

鄭州某高校大二學生蔣炳傑告訴記者,平時學校、班級的大小事務和通知都會通過班級QQ群和微信群,同學之間的聚會也都是在網絡上發起。“大到學校通知,小到舍友消息,都要通過QQ、微信,肯定在生活中很重要嘛,時間長瞭,怎麼會不依賴它,你說真要有人不用手機,那還不被孤立瞭,難不成每次通知他,都去宿舍敲門?”

析因

依賴社交網絡,疑因生活缺少重心

一項研究結果也證明瞭這一事實,在被調查的1800名四年制大學在校生中,在做課後作業期間,同時使用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學生所得的作業分數,明顯低於全神貫註做作業的學生群體的得分。

結果顯示,在參與調查的學生中,越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的學生,其本學年學習成績越差,但這一規律隻適用於大一、大二和大三的學生。對於大四的學生來說,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長對其大學第四年的成績沒有影響。

對此,鄭州某高校學生處負責人張老師表示:“之前我們也做過相似的調查,結果顯示,大四學生依賴社交網絡的時間相對更短,大四學生的朋友圈相比大一、大二和大三的學生來說,更少發佈狀態。”

他解釋說,大一新生入校後,由高中幾乎封閉的學生生活進入大學生活,不少學生迷戀手機和網絡,甚至不惜逃課。而大四學生面臨人生轉折,求職和畢業的壓力讓他們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學業和求職上,所以就相對減少瞭在社交網絡上花費的時間。

“大一新生剛踏入新的環境,生活方式的轉變和人生地不熟的狀態,讓他們更需要通過社交網絡來建立自己的關系網。”張老師說,其實還是缺少生活的重心,一旦有瞭想要追求的事物,自然就會減少暢遊網絡的時間瞭。

建議

善用社交網絡,虛擬課堂擁有無限可能

那麼,究竟如何利用社交網絡呢?河南大學一位教育學教授告訴記者,其實,國內不少高校都開始依托於社交網絡來打造虛擬課堂,比如,在真實課堂之外,通過社交網絡建立微信課堂、科研助理、坐診式答疑、講座輔導、專業提升等學術形式。

“這些措施取得瞭很好的效果,比如,學生們都愛用微信,那就把課堂搬到微信裡,教師一邊用手機發送語音,一邊用電腦的網頁版微信來補充圖文,這時,無論學生身處何地,都能通過微信在線聽課。”該教授表示,這種虛擬課堂利用好會更有效果,因為,教室隻是一個載體,在哪裡上課不重要,學生們能夠學到知識才重要,用學生們喜愛的、熟悉的社交平臺作為載體,天然就有一種吸引力。

此外,他還建議,高校教師應善用社交網絡來搭建平臺,建立師生交流群,一則拉近師生距離,二也能夠隨時瞭解學生情況,及時進行正確引導。

該教授還表示,“微信群這種聊天渠道更為隨意,不會給學生增加心理負擔,所以溝通更順暢。”他就為學生們建立瞭這樣一個微信討論群,師生們可以隨時在群裡發起討論,比如寫論文時,遇到瓶頸在群裡發問,大傢集思廣益,又或者大傢在群裡聊天開玩笑搶紅包,也使師生關系更融洽更親近。

相關鏈接

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社交媒體依賴癥?挪威卑爾根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團隊給出瞭6個標準:

1.總是掛念著社交媒體,或想著打開社交媒體;

2.對社交媒體的依賴隨著時間而逐漸增加;

3.使用社交媒體是為瞭忘卻個人的煩惱;

4.嘗試減少社交媒體使用頻率卻徒勞無功;

5.當無法使用社交媒體時感到焦躁不安;

6.使用社交媒體的程度已經對工作或學習產生負面影響。





台灣商標註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
arrow
arrow

    tar501f0x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